在儿科病房,每一个小患者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他们的笑容和泪水,都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叙事护理,作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方式,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与病魔抗争的道路。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儿科叙事护理的一个普普通通案例,感受这份温暖与力量。凌晨三点的儿科病房,消毒水的气息裹挟着断断续续的啜泣。26床的多多正蜷成团剧烈呕吐,这是今晚第四次吐出黄绿色液体。多多妈用袖口抹去儿子额头的冷汗,襁褓里的幼儿像片脱水的小树叶。
"护士!孩子又吐了!"当第五次按下呼叫铃时,多多妈的眼眶已经泛红。我急忙赶到病房,看见年轻母亲赤着脚踩在冰凉的地砖上,睡衣领口残留着奶渍和药汁。体温计显示孩子体温38.6℃,但真正灼人的是母亲周身弥漫的无助,"明明2小时前塞了退热栓,怎么越烧越厉害?"
枕头边歪倒的奶瓶还晃着半指高的奶液,我伸手扶正时,多多妈突然抢着解释:"她一天没吃东西了,我实在心疼......"话音未落,孩子又弓着身子吐出一口清水。
"您看,现在是禁饮食阶段,多多的胃需要休息!现在喂进去的奶就像往漏水的壶里倒水。"我指着床单上淡黄的呕吐物,"这些本应该用来退烧的力气,都被耗在消化牛奶上了。"王女士的指甲掐进掌心,眼泪砸在奶瓶刻度线上。
和多多妈配合着更换浸透呕吐物的床单,电子体温计再次发出刺耳的"嘀嘀"声,39.1℃的红光在多多涨红的脸上跳动。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小手胡乱拍打,刚凑近的退烧药滴管被猛地推开,药液溅在多多妈手背上。
"妈妈抱不动了,真的抱不动了……年轻母亲的手臂不住发抖,怀里的多多像条脱水的鱼拼命扭动。我接过浑身滚烫的孩子,发现他的衣服已被汗液浸透。
"多多看,滴管里藏着会降温的小精灵哦。"我将药液吸满滴管,在他泪汪汪的眼前轻轻晃动,"咱们数到三,小精灵就要跳进嘴巴捉病毒啦……"趁他抽泣换气的瞬间,迅速将药液点在舌根。
孩子突然咬紧牙关,药液顺着嘴角流下。多多妈抓起纸巾要擦,腕骨磕到床栏发出闷响:"都怪我下午非要喂那几口奶..."
"多多是不是最喜欢消防车?"我突然抬高声调,滴管在空中划出弧线,"呜——呜——消防车来救火啦!"模仿警笛声的刹那,药液精准滴入喉间。孩子被突如其来的拟声词惊得愣住,喉结下意识滚动。
凌晨四点,输液瓶下降过半,距离服用退烧药已经过去四十分钟了,再次测体温37.8℃,孩子龟裂的嘴唇也终于泛回血色,攥着多多妈妈的衣角沉沉睡去。多多妈妈忽然举起手机:"我能拍下输液架吗?上面这些补液盐、葡萄糖……原来这就是你昨晚说的'肠道加油站!"
说话间她突然抹了把脸:"昨晚上我真觉得天要塌了,多亏有你在……"
晨光漫进病房时,她歪在床头睡着了,掌心还虚虚拢着孩子没输液的那只脚。我轻手轻脚来换液体,金属架上的输液瓶微微晃动,我蹲下身捡起滚落在床脚的奶嘴。忽然想起多多妈睡前那句话:"你们护士是不是都练过哄人?"
哪有什么神技啊。护理不过是穿着白衣当人形温度计——在39度的焦灼里量准绝望的刻度,在37度的汗水中焐热冰凉的掌心。 就像昨夜,不过是个抱孩子换床单的力气活,是个把退烧药说成消防车的谎话精,是教会一位母亲:有时候忍住不喂,比硬塞更需要当妈的勇气。
叙事护理,不仅仅是一种护理方法,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它让我们走进了小患者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在与病魔抗争的道路上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