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护理工作中,细致的观察、温暖的问询、专注的倾听,无不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让爱在护患之间流淌。生命的故事需要被听见,倾听,就像一个温柔的拥抱,能抚慰伤痛的心灵。
深夜的倾诉,打开心扉的契机
那是一个夜班,完成常规工作与巡视后,我在护士站遇见了11床年轻的患者小高。24岁的她因“反流性食管炎”入院,此刻却心事重重。我轻声询问:“妹妹,很晚了,怎么还不休息?是哪里不舒服吗?”她眼中透着委屈:“我好烦啊,想吃不能吃,喝水都吐……” 她的痛苦,我一直看在眼里。
我安慰道:“饮食恢复需要时间,别急。有时,情绪放松反而更重要。”提到“情绪”,她有些激动:“姐姐,你知道吗?我曾患过重度抑郁症。”这出乎我的意料。深入交谈中,我了解到小高从7岁起便踏上求医路,经历了4次手术。她倾诉道:“这些年,身边人总在强调我父母的不易,要我理解他们。今天又为此争执了……” 我回应:“他们毕竟没经历你的痛苦。”小高哽咽:“我很累……他们的话像刀子,让我陷入抑郁,反复内耗,甚至觉得我的存在拖累了家,有时真想……”我立刻握住她的手,急切地说:“千万不能这样想!好好生活,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你的‘任性’会带来更深的痛苦。”她若有所思:“嗯,只要我好一点,他们就能开心好久。”我肯定道:“是的,父母恨不得替你承受一切,只愿你快乐。”最后,我邀请她加微信以便倾诉,她惊喜地接受了。这次深入交流后,她心情得以平复,回病房休息。
冲突中的桥梁,化解家庭沟通困境
两天后的早班,小高病房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只见她父母沉默地坐在床边,小高抹着泪歇斯底里地喊:“你们出去!让我自己待会儿!”父母却未动。我连忙将他们请到走廊。母亲落泪道:“我们心疼女儿,却分担不了什么,只能陪着。”我轻声开导:“阿姨,我理解你们的爱。但小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龄人能自由吃喝玩乐,她却连喝水都吐。你们的隐忍,反而可能加重她的愧疚感,让她感觉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母亲点头:“家里气氛紧张,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我建议:“家应是放松的港湾。比起小心翼翼的陪伴,她更需要被当作‘朋友’而非‘病人’去理解与支持。当孩子想起父母时,内心应是充满力量的。试着拥抱她,传递温暖吧。”安抚好家长,我走进病房。蒙着被子的小高听到我的声音,探出头委屈地说:“我只是害怕打针,不想他们担心,想自己调整好再‘乐观’面对他们……可他们不肯走,我就急了。”我轻抚她的头发:“就为这个发脾气呀?好了,快起来。”她破涕为笑。我将她父母请回,透过门缝,看到母亲紧紧拥抱了小高,一家人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出院时的微笑,理解与力量的支持
出院那天,小高特意跑来:“姐姐,你跟我爸妈说了什么?他们像变了个人,家里氛围轻松多了,还会和我开玩笑!”我微笑:“只是聊了聊。妹妹,一切都会好起来。你很坚强,但不必背负太多。父母的情绪他们自会调节,你开心,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她眼眶湿润了——我知道,那份深埋的自责与无奈,终于得以释放。她留给我的那个灿烂而治愈的微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常护理工作中,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位患者,温暖她们的身体与心灵,将每位患者当成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最终收获的一定是她们对我们满满的信任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