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大类疾病,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这可能与环境污染、豢养宠物、家庭装潢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环境变化等有关,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有如下几种:
1.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分为刺激性(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如化妆品、染发剂、首饰、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等)。
2.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本病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发作。
3.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
4.荨麻疹:俗称“风疙瘩”,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风团)反应。风团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心慌、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5.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尚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机生命。
6.其他:丘疹性荨麻疹、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断:
1.详尽病史: 包括发病的诱因、时间、地点、季节、周期性、生活及工作环境、饮食习惯、家族遗传史、药物过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等,初步判断是否过敏性皮肤病,是何种过敏性皮肤病?
2.典型的临床特点:如接触性皮炎的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去除诱因后适当处理皮损很快消退;湿疹通常具有对称性、多样性、瘙痒性、反复性的特点;荨麻疹的风团发生及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药疹有明确的服药史,且皮损的颜色较类似皮肤病更为鲜艳,瘙痒更明显等。
3.变应原检测:
1)斑贴试验:适用于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手部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方法是根据受试物事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超敏反应。
2)点刺试验:适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药疹等多种过敏性疾病。方法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我科目前引进的阿罗格点刺试验过敏原检测试剂系统现为欧洲国家及美国公认最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的过敏原诊断方法,适用于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和儿科的各种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检测。
3)皮内实验:主要用于药物速发型超敏反应,如青霉素皮试。
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的部位、性质及面积等确定用药方案,讲究个体化治疗。
1. 避免诱发和加重的因素:尽可能寻找病因,隔绝过敏原,避免再刺激。注意饮食,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减少屋尘螨、动物毛、花粉、真菌等变应原刺激;避免搔抓、摩擦和过度烫洗,正确使用皮肤保湿护肤品等。
2. 内用药物治疗:给予抗组胺剂、维生素C及钙剂等。病情严重者可给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用药。继发感染者可给予抗感染药物,但切忌滥用。
3. 外用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应充分遵循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根据不同的皮损表现选用溶液、洗剂、糊剂、霜剂或软膏等。
4. 其他: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支持及饮食调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