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快帮我看看,这喉咙里总像堵着团棉花,半夜咳得直坐起来,胸部CT、喉镜都做了,啥问题没有啊?”,55岁的张女士捂着胸口走进21点玩法研究所 消化内科诊室,一开口就满是焦虑。她这“怪病”缠了大半年,从耳鼻喉科看到呼吸科,药吃了不少,罪却没少受。
仔细询问才知道,张女士还有个没说的细节:每次吃辣、饮酒后,喉咙里的灼痛感会加重,有时半夜反酸水,呛得她猛地惊醒。结合这些线索,消化科医生给患者安排了胃镜、唾液胃蛋白酶检测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证实——她不是肺或喉咙出了问题,而是得了胃食管反流病,那些折磨人的“怪症状”,全是胃里的酸水“逆流作案”惹的祸。
酸水“越狱”:你的食管正在被胃酸“腐蚀”
其实,张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经常能遇到像她这样的患者:有人因“胸痛”怀疑心脏病,有人因“慢性咽炎”反复雾化,最终都被揪出同一个“幕后黑手”——胃食管反流病。
我们的食管和胃之间,本有一道“天然闸门”叫食管下括约肌。就像水库的闸门,它平时紧紧关闭,只允许食物进入胃里,坚决不让胃酸逆流。可一旦这道闸门因不良习惯“失灵”(比如长期吸烟、暴饮暴食、熬夜),胃酸就会像脱缰的野马,顺着食管往上冲。要知道,胃酸的酸度堪比白醋,食管黏膜哪经得起这般“浸泡”?烧心、反酸只是初期信号,严重时还会伪装成哮喘、胸痛,甚至像张女士这样表现为喉咙异物感、慢性咳嗽。
这些行为,正在给酸水“开绿灯”
张女士的生活习惯,其实是给酸水逆流“铺路”
- 暴饮暴食“撑坏门”:胃里堆太多食物,会像鼓胀的气球一样挤压括约肌,硬生生把酸水“挤”回食管;
- 熬夜“打乱节奏”:深夜进食后立刻躺下,胃里的食物还没消化,重力帮不上忙,酸水自然容易逆流。
- 烟酒“拆闸门”:烟草会削弱括约肌的收缩力,酒精则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相当于“一边拆门,一边添酸”;
紧身裙+饭后久坐=给反流“助攻”:穿紧身连衣裙勒着腰,吃完就坐着——腹部压力越大,越容易把胃酸“推”回食管。
从“折磨”到“缓解”,消化科医生只用了这3招
确诊后,医生给张女士制定了“内镜+药物+习惯”双管齐下的方案:
内镜微创治疗,精准重塑抗反流屏障
消化科庄坤主任经过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后,为患者采用内镜下贲门多环粘膜套扎切除术进行了微创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一周患者反酸、烧心症状明显改善,夜间咳嗽症状消失,术后三个月复查内镜,食管粘膜光滑,可见贲门瘢痕形成。症状控制后,患者心理负担减轻,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并为患者解除了多年的药物依赖,恢复正常生活。
此手术的核心机制是:
1.瘢痕收缩:套扎切除后局部黏膜缺血坏死,愈合时形成瘢痕,缩窄贲门直径;
2.肌层重塑:套扎切除后深度可达肌层,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
3.多靶点干预:在贲门行多点套扎切除,全面改善抗反流结构。
辅助药物,抑制胃酸“反扑”,促进黏膜修复
1.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可快速降低胃内酸度,减少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化学损伤,促进套扎切除部位瘢痕形成。
2.增强胃肠动力:通过促进食管蠕动、加速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滞留时间,从而降低反流频率。
3.保护胃黏膜: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对手术部位的直接刺激。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反流“触发点”
戒烟限酒,少量多餐,晚餐换成小米粥、蔬菜等清淡食物,睡前3小时不再吃东西,睡觉时用枕头把上半身垫高15厘米(利用重力防反流)
定期复查、科学管理、巩固疗效
术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需复查胃镜。
如今三个月过去,张女士的咳嗽、喉咙异物感基本消失,她打趣道:“原来不是喉咙的问题,是胃在‘告状’啊!再也不用天天吃药了,早来消化科就好了。”
当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别再“走错门”
如果你也频繁出现这些情况,不妨来我院消化内科查查是否有反流问题:
✅ 餐后1-2小时胸口“烧心”,弯腰、平躺时加重;
✅ 嘴里突然冒酸水,甚至带着食物残渣;
✅ 喉咙发紧、异物感,或半夜无诱因咳嗽、哮喘;
✅ 不明原因的胸骨后疼痛,排除心脏问题后仍不缓解。
记住,胃食管反流病越拖越麻烦,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食管少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