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2025年的主题为“生命至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麻醉作为现代医学的基石,贯穿于手术、检查、分娩等多个医疗场景,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操作细节仍常被误解。接下来小编将带您全面了解麻醉的真相。
一、麻醉不止“打一针”:麻醉医生的全程守护
许多人认为麻醉仅仅是“打一针让患者睡着”,包括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也会说:麻醉医生挺好的,高薪又轻松,打一针就完事儿了,对此,我只能扶额苦笑,实际上我们的工作贯穿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1.术前评估:我们需全面了解患者病史、用药情况及身体指标(如牙齿、气道结构、肺功能和心功能等),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
2.术中管理:这个阶段麻醉医生就是古希腊掌管病人生命的神,俗话说魔鬼与天使的差距就在一念之间,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手术顺利结束,我们需全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调控血压、心率、呼吸等,与坐在过山车上“玩耍”的血压斗智斗勇,来回周旋。
3.术后随访:评估恢复情况,优化镇痛方案,降低并发症风险。
二、术前禁食:为何连水都不能喝?
术前禁食禁水是麻醉安全的核心要求,目的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具体时间要求:
1.固体食物:至少禁食6-8小时(如午夜后禁食)。
2.清水:术前2小时可少量饮用,但含果肉饮料、牛奶需更长时间禁食。
例外情况:慢性病药物(如降压药)可在术前2小时用少量清水送服。
三、全麻会让人变傻
之前,一个朋友问我:“全麻会对大脑有影响吗?怎么我做了两次手术之后感觉记性变差了。”这位朋友,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研究表明,全麻药物代谢快,在体内数天甚至数小时就会被完全代谢,难以对我们大脑产生持续性影响,对3岁以上人群的智力无长期影响。极少数患者在接受全麻后可能会经历短暂的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恢复正常。
四、酒量好“麻不倒”
长期饮酒可能增加麻醉药需求,因为酒精会刺激肝脏大量生产“P450酶”,这种酶恰好加速麻醉药的代谢,导致药物被快速分解。全麻时,麻醉医生会根据b is监测数据(麻醉深度)调整剂量确保效果,不存在“麻不倒”的情况。但!如果酗酒已导致肝损伤,反而需要减少药量。半麻或局麻基本不受影响。
五、打无痛对胎儿不好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黄奕玫在生产时需要打无痛,却被其婆婆百般阻挠,看着令人窒息。“无痛”,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通过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药物作用于产妇的脊神经,从而阻断痛觉传导,并不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因此不会进入胎盘影响胎儿。“分娩镇痛”是产妇的权利,我们可以独立选择做或者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