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科,离我们很遥远吗?只守护 “打工人” 的职业健康防线?
NO!绝对不是!
从美容到被马蜂蛰伤引发的中毒,其实都可以在职业病科的守护范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1点玩法研究所 职业病科,聊聊科室那些事儿。
主要业务围绕“中毒”开展
21点玩法研究所 职业病科(职业中毒中心)前身为内科职业病专业组,1966 年由我国著名职业病专家张基美教授牵头创建。作为我国职业病学科元老吴执中教授的弟子、国内首位职业病学科研究生,张基美教授为科室奠定了深厚的专业根基。
科室发展历程中,1999年挂牌“西安市中毒诊治中心”,2003年取得“职业病诊断机构资格”,2005年获批“陕西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2017年挂牌“陕西省卫生应急救援队”,2020年又获 “陕西省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救援队”“西安市第五救援队” 等资质,专业实力持续提升。
21点玩法研究所 职业病科主任王琳介绍,随着近年的发展,科室业务已覆盖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相关健康宣教及职业培训等多个领域。
“但核心业务主要围绕‘中毒’开展:一方面科室构建了职业中毒(职业病中最常见类型)的完整诊疗体系,针对工厂常见的铅、汞、砷、锰等重金属中毒,可通过精准诊断、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及全病程跟踪管理,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另一方面,面向普通人群,针对日常生活中各类有毒物质接触导致的中毒,提供检测与排毒治疗服务。”
职业病病因明确,“防”重于“治”
2025年8月1日起,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我国法定职业病调整为12大类135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有职业病的明确界定:指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发生,多与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方式不规范、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或防护行为缺失相关。
王琳强调:“职业病病因通常明确,但临床中患者病情多不可逆,多数需终身与疾病相伴。尽管科室诊疗经验丰富,但近年来为响应国家‘防重于治’的职业病防治新理念,我们承担了大量健康宣讲工作 —— 深入工厂企业普及防治知识,提升企业法人与劳动者的法制观念及防治意识,引导劳动者主动践行健康行为、参与职业健康管理。”
同时,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突出的工业企业,科室强化职业健康检查,涵盖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健康监测,通过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对接触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实现职业健康损害的早期发现与预防。
说到职业病,尘肺病依旧是我国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病种。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矿物性粉尘,粉尘在肺内潴留引发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是尘肺病的定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肺纤维化程度会不断加重,最终可能连基本的呼吸都成为奢望。”王琳介绍,“身体功能的严重损伤与高昂治疗费用曾让患者及家庭陷入绝望,但近年来国家对尘肺病患者的保障政策持续完善:一旦被认定为工伤,患者即可享受全流程保障,从诊断到治疗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全额承担,同时享有伤残分级补偿与生活护理支持;商洛、安康等地还设立康复点或康复站,为患者免费提供药物及康复训练。”
尽管尘肺病目前仍无法根治,但王琳坚信,随着医疗科技进步,未来一定会找到有效治疗方案。
防治职业噪声聋应被提上日程
不过,王琳提到,近年尘肺病等过去常见的职业病持续走低。
“随着健康宣教的推进、作业环境的规范及工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发病率会进一步下降。例如,过去刷漆工中急性苯中毒或白血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而现在许多大厂已实现刷漆无人化作业,全程在密闭环境中完成,工件出箱时已刷漆晾干,有效降低了风险。”
而职业性噪声聋 ——这一病例逐年攀升的职业病,在部分地区发病率已超过尘肺病。随着我国机械化的进一步提升,王琳希望这一职业病需引起更多的重视。
职业性噪声聋也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长期接触 8小时等效声级≥85dB(A)的噪声,导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渐进性、不可逆性听觉损伤。
“我认为,其高发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噪声对劳动者健康的即时影响相对缓和,易被忽视;二是 噪声工程控制措施实施难度大、成本高,相较之下,劳动者佩戴护听器更易成为权宜之计;三是护听器选择中,虽实验室分级越高防护效果理论上越好,但常忽视佩戴时的适配性、舒适性与规范性,导致实际防护效果大打折扣。”王琳说,“2022 年,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全国首个《用人单位听力保护指引》地方标准,为企业制定系统性听力保护计划提供了详细指引,同时针对建筑用石加工、合成材料制造、电子设备制造、模具制造等噪声危害严重的典型行业开展专项听力保护行动,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美容引发的中毒病例增加
随着生活条件与环境的演变,日常生活中的“中毒”类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曾高发的农药中毒等传统类型近年显著减少,而微商、直播等新型购物方式的普及,却给不规范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催生了新的中毒风险。
“近年,美容相关中毒病例持续上升。此前我们接诊过一批因注射不合格肉毒素导致中毒的患者,其中数例重症者需转入ICU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王琳介绍,“肉毒素本质上属于生物毒素,最初作为生化武器相关研究对象,其核心作用是抑制肌肉活动 —— 最早用于治疗面部痉挛患者,后被应用于医美领域,通过使肌肉暂时失活、减少表情运动来淡化皱纹,达到年轻化效果。但这批使用不合格肉毒素的患者,注射后出现舌头活动受限、咀嚼无力等症状,部分因吞咽肌功能受损导致进食呛咳,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另外,从微商或直播间购买的化妆品也可能引发中毒。
“科室曾收治两起群体性中毒事件,每起涉及上百名患者,均因使用同一微商销售的化妆品所致,元凶是汞含量超标。在诊治首例患者时发现其因肾病引起大量蛋白尿,对其使用同款化妆品的亲友检测后发现所有人均检出汞含量异常升高。”王琳说,“目前,这两起患者的排毒治疗均已收尾,涉事厂家也被相关部门依法处理,但仍需提醒爱美人士:务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格化妆品,否则会有中毒风险哦!”
此外,部分传统类型的“中毒”仍不容忽视。“比如,高温天气下,老年人的中暑问题;进山人群被马蜂、人头蜂等蛰伤等突发情况。对基层医疗机构培训时我们反复强调:遇蜂蛰伤必须就近救治,至少为患者使用抗过敏药物,再转运至上级医疗机构,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救治时机,后果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