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化内科护士站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74岁肝硬化患者沈阿姨儿子送来的锦旗。红底金字的锦旗上,"爱心呵护见真情 医者仁心慰亲情"几个大字,道尽了多年来的信任与感激。
沈阿姨与肝硬化的抗争,已走过九个春秋。第一次见到沈阿姨,她躺在病床上,脸色灰黄,眼神里满是不安。家属悄悄告诉我,老人拿到检查单后就没好好吃过饭,总念叨“一把年纪了,不想拖累孩子”。我帮她测血压时,特意把声音放得更柔和:“沈阿姨,您这情况咱们慢慢调理,我每天来跟您说说注意事项,您有啥想法也跟我唠唠,行不?”她点了点头,眼角泛起了泪花。
肝硬化患者长期营养差,血管本就脆弱,加上阿姨多次住院,血管又细又瘪,像埋在皮肤下的细线,轻轻一碰就容易滑动。在别的地方输液时被扎过好几次,渐渐对针头有了阴影,每次输液前都攥着床单发抖。我蹲下来仔细找了半天,终于在肘窝处摸到一点细窄条索状结构静脉血管,消毒、进针,进针时稍微放慢速度,顺着血管走向“轻推慢进”;“扎好了!”奶奶的家属在一旁轻声欢呼。奶奶看着输液管里缓缓流动的液体,眼眶有点红:“姑娘,你比我闺女还有耐心。”
沈阿姨牙口不好,肝硬化又得吃软食,刚开始总说“没胃口”。我跟家人沟通,每天给她准备软烂的小米粥、蒸蛋羹,还教她儿子做“肝泥粥”:把猪肝剁成泥,混着大米慢慢熬,既好消化又补营养。有次她儿子不在,我端着热粥过去,她拉着我的手说:“我何德何能让你这么操心。”我笑着喂她喝粥:“您就当多了个女儿照顾您。”
记得有次腹水加重,她没法平躺,我们每隔半小时就帮她翻身、按摩,她喘着气还笑:“你们比我闺女还耐心,我这老婆子,真是拖累人了。”可我们都知道,她偷偷在被子里擦过多少次泪,又在每次复查前,把检查单按得有多平整——那是她对生命的倔强,也是对我们无声的信任。
“不光住院时照顾得好,出院后打个电话,你们也总能耐心解答,比自家孩子还周到。”沈阿姨拉着我的手,眼里的笑意藏着岁月沉淀的信赖。确实,对慢性病患者来说,出院后的照护同样重要。多少次电话那头传来她略显急促的声音:“豆豆,我今天胃口不好怎么办?”“螺内酯和氢氯噻嗪能一起吃吗?”我们总会停下手中的工作,一遍遍解释、一遍遍安抚,直到她语气里的焦虑渐渐消散。
这九年里,她的身影多次出现在消化科的病房:是我们科的“老熟人”了,从初诊时的焦虑不安,到每次住院时的熟稔安心;从输液时的细致调节,到出院时的饮食叮嘱……我们见证了她病情的起伏,也早已把她当作需要细心呵护的家人。
如今,这面锦旗从她家人手中接过,我摸到的不仅是布面的质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它不是对“治愈”的嘉奖,而是对那些日夜相伴的认可,它提醒着我,护理从来不止于病房里的操作,更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每一个及时的回应中。
这面锦旗将悬挂在护士站对面的健康宣教栏旁,它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提醒我们永远保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初心。
多年来多年来,消化科护理团队始终以仁心为帆、以专业为桨,深耕护理服务领域。团队践行"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将细致入微的关怀融入每一项护理操作,为患者构筑起全方位、高品质的健康守护屏障。凭借精湛的护理技术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团队收获了诸多荣誉:荣膺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称号,连续摘得陕西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陕西省卫健委护理明星科室等省级殊荣,荣获西安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表彰,屡屡获评院级患者满意护理单元,这些荣誉见证着团队的卓越与担当。
展望未来,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科室庄坤主任的指导下,消化内科护理团队将永葆赤子之心,以爱心为纽带,在守护患者健康的征途上步履不停,让温暖在病房中传递,为每一位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