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指的是
部分组织或器官离开了自己该待的地方,
跑到了其他器官组织的地盘。
“疝”又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
腹股沟疝、脐疝、腰疝、食道裂孔疝和切口疝等。
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疝气的。
但如果某个部位出现了缺口,
那么邻近的组织或器官,
就可能“跑偏”。
意外的发现
60岁的胡先生无意中发现肚脐里鼓出一个鸡蛋大小的包,轻轻一压还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平卧后就消失。起初并没有在意,可是渐渐地这个包按压后出现了腹胀疼痛,胡先生觉得不对劲,随即来到了我院普一科就诊。副主任医师申亚伟接诊并详细检查后确诊胡先生为:脐疝。需要住院进行手术治疗。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脐环)突出的腹外疝。脐位于腹壁正中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晚闭合的部位。脐部缺少脂肪组织,使腹壁最外层的皮肤、筋膜与腹膜直接连在一起,成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若发育不好,腹腔内容物容易从此部位突出形成脐疝。)
充分研判 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
鉴于胡先生的年龄,考虑到术后快速康复的问题,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次日,申亚伟副主任医师团队为胡先生实施了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脐疝修补术(TES)。在麻醉科和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配合下,通过腹部4个0.5厘米左右的切口,置入腔镜器械,游离腹膜前间隙后,缝合关闭疝缺损,然后置入一张手掌大小的补片覆盖缺损。此术式的优点在于有效修补腹壁缺损的同时,且不进入腹腔,只需一张普通的补片即可完成修补,补片不与肠管接触,避免了术后补片侵袭肠管的风险。由于腹膜在两侧与半月线融合,且薄如蝉翼,分离两侧时需格外仔细认真。
新技术 新方法
目前关于脐疝的治疗有开放术式(Sublay)、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而腹腔镜下全腹膜外脐疝修补术(TES)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成功的基础是对腹膜前解剖结构的深入认知,而娴熟细致的操作和手术例数经验的总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该术式为脐疝的腹腔镜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